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c语言史话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c语言史话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五代十国中的“国”和“代”怎样区别?

五代十国中的“国”和“代”怎样区别?

五代十国时期是夹在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但黑暗的混乱时期,虽然只有53年,出现的皇帝、发生的事却是非常多的,正因为更迭太快,所以这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于国于民都是相当不利的。

c语言史话-c语言简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实际上五代十国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局势,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五代,十国只是在这五代时期出现的一些割据***,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十国,但绝不仅仅只有十国。

“代”这个词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,唐之后是后梁,再之后是后唐,再是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然后宋朝取代了后周建立了统一的***。

c语言史话-c语言简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既然如此,为何又说五代十国最能表述这一时期的局势呢?就是因为中原的这些朝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,而仅仅是局部的统一。在中原王朝控制之外,还有别的许多割据***的存在,他们有的愿意奉中原王朝为正朔,有的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,索性自己称帝。但不论是哪种形式,它们都只是割据***的存在。称帝也好称王也好,***仅仅是地方***,并不具有正统性,因此统称为“国”。

其实五代十国这种局势早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就有了雏形,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,帝国就出现了藩镇问题,尤其是安史旧部河朔三镇,基本就是常年处于自治状态,准确的说应该是半自治。朝廷的政令是到达不了这些割据的藩镇的,更不用说征收这些地区的赋税了。朝廷自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,但是很明显的是有心无力,或者即便有力却后继无人。

c语言史话-c语言简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安史之乱之后,唐朝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了,它能控制的地区是有限的,这种情况越往后越严重,即便有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试图改变这种局面,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藩镇问题,还有各种各样别的顽疾,比如宦官干政,比如朋党之争,这些都让唐天子疲于应付。

后来的黄巢起义更加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,皇权更弱,皇帝还要靠着节度使帮自己打仗,给自己遮风挡雨。而在黄巢起义中起家的那些节度使更是加紧争夺地盘,互相之间打得不可开交,皇帝都被他们夺来夺去。但最后还是朱温占得先机,控制了唐昭宗和朝廷,最终处死了唐昭宗和唐哀帝而建立了后梁。

但是朱温实际上也不能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,他没有力量实现全面的统一。朱温曾经的老对手们李克用、李茂贞、王建等都不承认后梁***,当然也有不少割据***是奉后梁为正朔的。但是不管这些割据***承认还是不承认,都没法否定后梁的正统性。

当然最不服朱温的大约就是李克用,后梁建立的第二年,李克用就去世了,他的儿子李存勖又接过了打倒朱温的大旗,并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,终于在923年从后梁手中夺过了部分“天下”,后唐就此建立。之后还有后晋、后汉和后周,都不长久,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,只懂得夺天下,于治理天下上并没有多少天分,而且继承人又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。

大约只有郭威的继承人柴荣是最优秀的了,他几乎就要实现全面的统一了,但却英年早逝,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留给了才六七岁的儿子。即便没有赵匡胤来捡便宜,也会有别的人来捡这个便宜,而且这个便宜不是一般的大,它奠定了后来全面统一的基础。从这里来说,柴荣真的是死的太可惜了。

赵匡胤的宋朝一建立,实际上五代就已经结束了,但属于十国之内的几个割据***还在苟延残喘。赵匡胤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,南方和北方的割据势力挨着一个个灭亡或者投降。但赵匡胤在世的时候,燕云十六州却并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中来,之后终宋一朝,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的隐痛,也因此战争从未停止过。

五代十国一词中的“代”是指相对能代表正朔的五个国家,因为这个五个国家都没有完成统一,故称代不称朝;“国”是指当时存在的地方割据***。五代十国(公元907年-***9年,共73年 )是一个混乱的大分裂时期,那时的割据***林立,远远不止十国。先后延续唐朝正朔的五个朝廷依次是: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其它地方割据***多数奉五代为正朔,少数自立为帝。五代十国最终结束于北宋,但是辽朝的建立使得北宋也没有完全统一全国,定难军逐渐独立建立西夏,静海军建立越南而脱离中央统治。

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渐渐变成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一样了,但是在名义上各镇还是服从唐朝中央***的号令,黄巢起义后唐朝中央***崩溃。公元907年唐朝灭亡,朱温建立后梁代替唐朝;公元923年,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;公元937年,石敬瑭与契丹勾结灭后唐建后晋;公元946年,契丹攻灭后晋,同年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,并开始收复中原;公元951年郭威篡后汉***,建立后周。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都控制了中原地区,是名义上的中央***,故合称五代。

后梁代唐后,原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建立诸侯国,他们或臣服于中央,或独立称帝,时而联合时而混战,关系十分复杂。晋王李克用建立的晋国,他的儿子李存勖灭梁后建立了后唐;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,后灭于后唐。荆南军高季兴在后唐时独立,湖南武安军马殷建楚国,两广清海军刘隐建南汉;江南地区,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军杨行密建吴国,浙江钱镠建吴越国,福建王审知建闽国。交趾静海军曲承裕自立建立越南国, 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,后来建立西夏国。

北宋建立后,当时全国独立的诸侯国还有后蜀、北汉、南唐、吴越、南汉、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、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等,因此五代时期大大小小的割据***远远不止十个。北宋统一全国的策略是"先易后难,先南后北",先后平定荆南、后蜀、南汉、南唐、吴越、清源军、北汉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。由于辽朝建国日久,兵强马壮,最终宋朝不得不跟辽朝兄弟相称;西夏、大理、越南等国根基雄厚,宋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独立的事实。

五代十国的说法源自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卷71·十国世家年谱》,“五代十国,称帝改元者七”。简单来说,“代”是全国***,“国”只被承认为地方性***。最不烧脑的区别方法是,记住五个带“后”字的,这就是五代;剩下的同一时期所有***(仅指后来北宋的疆域而言,不含大理、吐蕃、西州回鹘及契丹),都是国,十国是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十个***,真实数量比这多。但是我看了一下题主的问题补充,提到了“二者处于近乎相同的年代”,那么显然你希望得到的不是这样浅显而不负责任的回答。所以我想说说欧阳修的观点。

一、五代

称代者,一定是正朔所在。正朔,即正统,法统和道统,简单的说,就是合法性和惟一性。

北宋扫平除北方契丹外的四海八方后,它当然就成了正统。

天下尽在掌握,士大夫乐于为其所用。

盛世修史。

修史的过程就是一个申明话语权的过程。

北宋源出后周,后周源出后汉,后汉源出后晋,后晋源出后唐。

他们其实都属于河东李克用集团。李克用在唐末崛起,至其子李存勖时灭后梁,称帝续唐。

之所以是续唐正朔,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深荷唐恩。

首先,他们的姓是唐朝皇室之姓,唐懿宗所赐,这样一来,在唐朝皇室被屠灭以后,他们便成了皇室。其次,李存勖少时,唐昭宗曾对他说:“儿有奇表,后当富贵,无忘予家。”无忘予家,意思是别忘了我们家,这句话可以解读成昭宗曾以国运相托

后唐是正朔,那么源出于沙陀军事集团的后晋、后汉及后周也必须是正朔。

站在北宋这边反推回去,宋朝是正统,所以后周也必定是正统,那么后汉、后晋及后唐也必定是正统。

在两个正朔王朝加持的背景之下,上述四朝都被列入五代,自是水到渠成。

剩下一个后梁。

后梁朱温,本是黄巢旗下一大将,后来投降唐朝,被赐名朱全忠,然而这小子极不地道,杀昭宗及诸子,鸩哀宗,自己篡唐称帝,绵延三百余年的***正式宣告寿终正寝。

即使是古人,对于***的感情也是不可低估的。后梁得国不正,朱温在历史上就被定位成彻彻底底的乱臣贼子。

欧阳修说时人的看法是:

呜呼,天下恶梁久矣!自后唐以来,皆以为伪也……以谓“梁负大恶,当加诛绝,而反进之,是奖篡也,非《春秋》之志也”。

可见这个看法自后唐成形以来,一直都是民间及官方的主流意见。

那后梁又为何能入五代、行唐正朔呢?

欧阳修的看法恐怕最终赢得了史臣及北宋官方的同意,他说:

夫欲著其罪于后世,在乎不没其实。其实尝为君矣,书其为君。其实篡也,书其篡。名传其实,而使后世信之。

这段话的意思是:写作史书时,如果要将某个人的罪恶彰显于后世,关键在于要秉笔直书,按真实的来写,(朱温)曾经当过皇帝,就要写他是皇帝,他的位置是篡夺得来的,就该写他得位不正。这样后世的人才能确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,进而起到劝戒后世的作用。

应该说,欧阳修的用意后世已经体会到了,至今说起朱温及后梁,只有千载骂名而已。


二、十国

和五代十国处于同一时期的,其实还有西汉金山国(906-914年)、桀燕国(911-913年)、岐国(887-923年)、渤海国(698-926年)、大宝于阗国(912-1006年)、归属于契丹国下的东丹国(926-982年)、定安国(不详,仅存一年号元兴,自***6年起)等。

又,在彩云之地,继承自南诏主体的国家有大长和、大天兴、大义宁,及名闻遐迩的大理(937-1253年)。

大理往西,则有吐蕃、西州回鹘等。

而欧阳修仅录其之大者,作《十国世家》。自90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算起,至***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为止。

按《新五代史》顺序,则为吴、南唐、前蜀、后蜀、南汉、楚、吴越、闽、南平、东汉十世家

1、吴即南吴,902-937年。

称帝,灭于南唐。

2、南唐,937-***5年。

称帝,灭于北宋。其创建者李昇也曾与后唐一样,自称***皇室之后,如果能一统天下,自然是正朔,可惜。

3、前蜀,907-925年。

称帝,灭于后唐。

4、后蜀,934-965年。

称帝,灭于北宋。

5、南汉,917-***1年。

称帝,灭于北宋。

6、楚即南楚,907-951年。

无人称帝,灭于南唐。

7、吴越,907-***8年。

有太祖、世宗及成宗等庙号,但无人公然称帝。

8、闽国,909-945年。

称帝,灭于南唐。

9、南平,924-963年。

无人称帝,纳土归降于宋,灭。

10、东汉即北汉,951-***9年。

源出后汉,若能统一天下,自然也是正朔,可惜皇帝太不成气。

终灭于北宋。

欧阳修老夫子对北汉抱有深切的同情心,曾评价刘崇的自立说,“其立虽未必是,而义当不屈于周,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”,意为,刘崇称帝虽有不是,但从道义上来说并不负于后周。北汉和后周,同出于后汉,最终竟成为大仇,为此北汉不惜引契丹为外援,这才失了道义的。


老夫子作《十国世家》,解答了几个问题。

第一个是,有人问,十国虽然不是中国,可是也有封爵大臣等,而且他们有的自称中国,夷狄有去朝贡他们的,为什么不将其写入本纪?

欧阳修答,世家中不记其大臣名字,已经表示他们不能代表中国。但他们建立了朝贡体系,若将他们视为夷狄(比如大理及其他十国世家之外的国家),又太过分了。

第二个是,有人又问,四夷、十国都不是中国的国家,但为什么四夷的封爵朝贡都有记载(比如《四夷附录》三篇),而十国的反而不写呢?

答,以中国的角度和立场看夷狄,那么他们确实是夷狄。但站在五代皇帝的立场和角度看十国,他们却并非夷狄。所以不写十国的封爵朝贡,如果把他们写得和夷狄一样,岂不是他们也变成了夷狄?因此“外而不书,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”。

老夫子的意思,一言以蔽之,十国不能代表中国,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是地方性***。


————完————

文/王事情

率意谈噱,靡所不包。主攻南北朝历史、武侠中的历史及神话历史,认真的扯淡,认真的考证。欢迎点赞、转发、评论及关注~~~~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c语言史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c语言史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