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: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

小鹏汽车Q3以价换量代价沉重 量利背离加剧前景或难言乐观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出品: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

  作者:昊

  继理想汽车后,小鹏汽车日前也披露了2023年三季报。

  今年前三季度,小鹏汽车实现营收176.25亿元,同比下降18.83%;净利润-90.28亿元。其中,第三季度实现营收85.30亿元,同比增长25%;净利润-38.87亿元,单季和前三季度亏损均在扩大。

  销量方面,前三季度小鹏汽车累计销售8.14万台,同比下降17.36%,其中第三季度销售40008辆,同比增长35.3%。

  依靠更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和降价力度,小鹏汽车的营收和销量逐步走出谷底,但其亏损额却在不断扩大,盈利能力未见好转,特别是研发和销管等期间费用大幅缩减的情况下,业绩仍在加速下行,“以价换量”代价颇为沉重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G6低价上市后,月销未破万台的情况下,销量增速便持续收窄;刚发布的新车X9也面临强有力的竞品。即便按照小鹏上调后的指引估算,全年14多万台的销量,与20万台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。

  此外,考虑到华为的影响,小鹏在智驾领域的优势很可能被削弱,而MONA初次进入的15万元轿车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,未来前景仍难言乐观。

  量利背离加剧 以价换量代价沉重

  今年前三季度,小鹏汽车实现营收176.25亿元,同比下降18.83%;净利润-90.28亿元,亏损同、环比均继续扩大。其中,第三季度实现营收85.30亿元,同比增长25%;净利润-38.87亿元,同比增亏63.4%、环比增亏38.9%,亏损同样持续扩大。

  前三季度,小鹏汽车累计销售8.14万台,同比下降17.36%,其中第三季度销售达4万辆,同比增长35.3%、环比增幅超过70%。具备一定竞争力的新车定价以及频繁的降价促销,让小鹏走出了上半年的低谷,销量实现回暖。

  不过,小鹏汽车以价换量的代价也是昂贵的。第三季度,小鹏单车均价为19.10万元,同比下降2.01万元,降幅近10%。

  低定价让小鹏盈利能力受到了严重拖累。今年第三季度,小鹏汽车毛利率骤降至-2.67%,同比降幅高达16.17个百分点;其中,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已低至-6.06%。在价格战下,依靠以价换量的小鹏与量利齐升的理想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小鹏汽车三季度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为16.9亿元,费用率为19.8%,同比减少4.1个百分点、环比减少10.6个百分点;研发费用分别13.1亿元,费用率为15.4%,同比减少6.6个百分点、环比减少达11.7个百分点。

  也就是说,即便在大幅缩减研发和销管费用的情况下,小鹏汽车的亏损仍在扩大。

  新车竞品强大销售承压 改善前景或难言乐观

  6月29日,小鹏汽车旗下全新产品G6正式上市,新车定位为中型纯电动SUV,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,承载了小鹏打销量“翻身仗”的厚望。为此,小鹏G6上市之初定价20.99万-27.69万元,比预售价又低了1.5万元。

  不过,G6上市后的销量却不及预期。开启交付后4个月,尽管供应链问题基本解决,G6的交付周期较上市初已缩短至2-6周,但月销量仍未过万台,且环比增幅持续收窄,表现明显弱于Model Y。

  日前,定位于旗舰车型的小鹏X9在广州车展亮相并将很快推向市场,其38.8万元的起售价也低于此前普遍预期。

  不过,高端MPV车型正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角逐的又一大战场,小鹏X9也将面临来自腾势D9、极氪009、岚图梦想家、魏牌高山、理想MEGA等竞品的强劲挑战。

  三季报中,尽管公司管理层将四季度的最新交付量指引上调至5.95万-6.35万台,但结合前三季度8.1万台的销量,小鹏汽车全年也只能完成14万-15万台的销量,与年初制定的20万台的销售目标仍有很大差距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小鹏汽车努力整合多个不同体系的全栈自研能力,试图通过下一代电子电器架构、统一智能驾驶域、人机共驾智能***体系等进行全面整合,但在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加码智驾的冲击下,小鹏智驾标签逐渐淡化,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显得岌岌可危。

  此外,不容忽视的是,和滴滴合作的MONA虽有助于开拓A级车市场,但也触及了竞争最为激烈的15万元细分市场。在各地网约车逐渐饱和的尴尬局面下,小鹏将与比亚迪、吉利等车企正面竞争,其品牌竞争力和产品力无疑面临重大考验。

  三季报披露后,小鹏汽车联席总裁顾宏地曾表示,“我们的交付量已经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,自由现金流大幅改善。预计随着新产品和技术降本驱动我们的毛利率显著改善,第四季度自由现金流将会更大幅度地改善,这是我们走向长期规模盈利的起点”。

  然而,小鹏汽车阶段性达成“以价格换市场”的目标之后,未来还面临更多的挑战。能否如愿实现销量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复苏,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。